以善意守护困境少年,让自强之花逐梦绽放
中华慈善日的微光里,总有群少年在风雨中挺直脊背,握笔逐梦,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,每颗困境中顽强生长的童心,都该被温柔托举。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困境儿童及青少年成长帮扶工作,正以真心筑梦,用暖心的援助点亮他们的未来。
一线的公益志愿者们常说,是孩子们教会我们什么是“坚韧”:见过他们在昏灯下刷题的专注,干完农活仍捧书到深夜的坚持;听他们谈困境时的平静,说梦想时眼里的亮光;在他们的心里,没有抱怨,只有“靠自己变好”的笃定。这些小小身躯里的坚毅,总让志愿者们红了眼睛,让志愿者们坚信“自强本身就是力量”!
农村少年小明的家,土坯房的西墙上贴满“三好学生”“年级榜首”的奖状——有的卷了毛边,有的覆着妈妈补粘的透明胶带,那是他的“勋章”。爸爸在工地打零工凑开支,妈妈天不亮去田里种玉米,晚上就着昏黄灯泡缝补旧衣服,总念叨“能省就省,娃读书不能断”。姐姐们考上大学后,小明把“考去大城市”的目标刻进心里。每天清晨五点,他踩着露水到教室背书;深夜十一点,教室最后一盏灯还映着他刷题的身影。一次模拟考失利,他躲在操场偷偷抹泪,可想起爸爸扛着水泥袋说“娃别慌,爸还能扛”,想起妈妈总把碗里的鸡蛋夹给他,又立刻擦干眼泪回教室。最终660分的成绩,让他拿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昏黄灯光下,妈妈粗糙的手反复摩挲通知书上的校名,眼泪落在纸页上——这张纸,藏着全家“踮脚够梦想”的日子,也藏着小明“将来帮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”的承诺。
浩浩的成长路满是艰辛,却从不缺力量。父母双双身患重病:妈妈患多发性骨髓瘤需长期化疗,爸爸带着肝硬化的身体跑外卖,一家三口挤在学校附近的小出租屋里。爸爸的电动车轱辘转个不停,妈妈强撑病体给浩浩做饭,而浩浩把这份不易,悄悄变成了读书的动力。高中三年,出租屋的小书桌就是他的“战场”,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,是他对命运最坚定的回应。最终682分的优异成绩,让他被清华大学土木类专业录取。开学那天,浩浩和爸爸一起北上报到,站在清华校园里,爸爸红着眼眶在朋友圈写下:“见到了清华邱勇院士,他勉励孩子好好读书!”简单的文字里,藏着一个父亲所有的骄傲,也藏着浩浩用努力为家庭点亮的希望。
十岁的蕊蕊,早学会用微笑扛生活的重量。爸爸在她记不清声音时意外离去,妈妈被病魔带走时,她还不懂“永远”的含义。如今她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,小院里的鸡鸣声代替了寻常家庭的欢声笑语。从二年级学会系围裙开始,蕊蕊就有了自己的“责任清单”:每天放学先把碗筷洗得锃亮,周末把院子扫得没有一片落叶;奶奶衣角沾了灰,她会悄悄拉到身后轻轻拍掉;奶奶想帮她整理书包,她却笑着抱过来说“我都能自己系鞋带啦”。想念父母时,她会抱着妈妈留下的旧毛衣坐在老槐树下掉泪,可一听到奶奶的脚步声,立刻擦干眼睛蹦过去:“奶奶,今天夕阳特别好看!”她还指着课本上的城市高楼插图,跟奶奶说“等我长大了,带您去看大城市的地铁”——这份超越年龄的懂事,不是被迫承受的无奈,而是向阳而生的坚韧。
这些少年从不是弱者,他们骨子里藏着不服输的倔强,心里装着让生活变好的执念。他们缺的,或许只是一份不用愁温饱的支持、一笔解学费忧的帮助、一份安心追梦的底气。而我们的帮扶,就是做这份“底气”:每月补助卸重担,持续陪伴驱孤独,心理辅导平焦虑,让他们知道“成长不孤单”。
中华民族崇尚“自强不息”“乐善好施”,困境中的坚守、帮扶后的感恩,是血脉里的品德。每个人的起点或许不同,但每个人都有追逐幸福的权利、憧憬未来的渴望。我们改变不了孩子们的人生起点,却能用暖心之举为他们铺路——就像小明说的“帮更多人”,这份“被照亮后传递光”的心意,是帮扶最动人的价值。
中华慈善日,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愿与您一同加入【困境尖子生助学计划】和【散养孤儿陪伴计划】。您的每一笔捐赠,都是对少年“逆天改命”的认可,对家庭“盼头”的守护,更是为祖国播下希望。你的善意,可能让小明不用愁生活费,让浩浩安心读名校,让蕊蕊对未来更有信心。
个体力量虽小,无数善意汇聚,就能照亮少年的成长路。让我们以爱为盾、以善为翼,守护每颗困境中生长的童心,助他们赴璀璨未来,也为祖国明天积蓄力量!